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一头连着党和国家,一头连着亿万家庭和学生。“健康第一”是党中央始终强调的教育理念,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系统在防止疫情向学校扩散、守护师生安康、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抗疫战略成果,为教育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卫生与安全工作经验,同时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聚焦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卫生工作基础、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刚性要求和实质性、针对性的部署。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政策体系,包括一个《意见》,即《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两个《纲要》,即《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三个专项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情况出现明显改善,身高、胸围等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这是一系列重磅政策落地以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反观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以及大学生体质下滑等问题依然严峻,学生健康干预工作还需要去深化。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学生体质与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如何贯穿落实系列重磅政策,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需要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聚焦学生主体,提高健康意识和能力。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实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实现,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和健康行为的促进。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普遍在卫生、营养、体育锻炼等相关健康科学知识和健康习惯上缺失明显,所以加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关键点就是通过丰富多样且科学的课程、活动、方案,使学生提高健康意识,承担起自己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让他们知晓健康知识,习得健康管理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 二是多方联动,统筹资源,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社会风尚,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激励机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长期以来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问题,暴露出人们普遍对卫生与健康习以为常的漠视,这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因此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借助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地方和学校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优化服务学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整个教育系统所有老师、所有家长、所有学生对卫生和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倡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各主体间建立发展共同体,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尊重科学”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科学教授学生健康知识,利用多种载体多渠道举办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课外活动。同时,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极易产生传染病集中爆发和食品安全事件,要做到科学管理,强化预防观念,完善预防体系,落实传染病防控,积极做好近视、弱视、沙眼、龋齿、脊柱弯曲、营养不均衡、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防控和干预,加强卫生保障,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严管校园食品的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留样、供应等关键环节。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和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场所,家长应尽好监护人职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教育、医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学校健康教育的知识内涵、结构,科学编制相关教学大纲、教学指南、教材和读本绘本,引导学校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等,推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内容和教授方式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三是兼顾区域发展差异,深化各地教育在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主题,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推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进程中,各地发展很不均衡,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等欠发达地区无疑是整个健康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深化教育改革,通过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资源向西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等有力措施,在师资、课程、场馆、器材等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切实补齐农村学生体质与健康工作短板,推动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