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官网!
首 页 概况 动态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学术交流 会员社区 资源下载 会员风采
学术交流子栏目
优秀案例
课题研究
会议培训
专家顾问
热点资讯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组织申报2..
关于做好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202..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组织申报2..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组织申报 ..
关于做好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202..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举办202..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举办202..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关于评选202..
山东师范大学
滨州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
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详细  
提升乡村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正当其时
发布时间:2023-7-2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552

时下正值暑假,在很多地方,年度大戏“手机争夺战”正在重演,其中农村的情况尤为激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手机必需,网络游戏、短视频的精彩纷呈,脱离学校和教师的监管真空,隔代教养中祖辈的有心无力,多重合力下,乡村少年儿童在“手机自由”与“手机限制”之间的拉锯,事实上不过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与网络共处这一普遍社会问题的群体现象,远非教育一力可承担。然而,聚焦于乡村少年儿童这一群体,“手机争夺战”依然折射了乡村教育的痛点、堵点与难点,需要综合施策,“消”“疏”“补”并举,从源头上加以治理。

乡村学校要致力于安全感、获得感和方向感的培养,消除乡村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精神痛点”。手机在乡村少年儿童生活结构和家庭结构中的功能应予以正视。立足于乡村少年儿童的生活结构,相对匮乏的乡村文化与经常缺失的亲情陪伴,使得不少乡村少年儿童置身于“留守孤岛”,手机成为其获取外界信息、实现朋辈交往、达成亲情联络的必要媒介。站在家庭结构的角度,手机更是亲子联系、实现亲人在场、进行在线教育的必要工具。“手机争夺战”所表征的是乡村少年儿童在情感维度上的安全感、精神世界上的丰富感、价值志趣上的方向感等方面培养不足的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要在爱、秩序与正义的倡导中,通过个体交往与学校公共生活提升乡村少年儿童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减少手机依赖。要切实引导乡村少年儿童面向积极向上的文化世界敞开自我,将文学、科学、艺术等构成的文化世界艺术地呈现出来,切实提高乡村少年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获得感,构筑超越网络快餐文化、不良文化的精神高地。同时,全面加强乡村少年儿童的思政教育,着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导正其人生发展方向,帮助其正确面对与使用手机等现代媒介工具。

乡村学校要着眼于儿童经验的持续增长,疏通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场域阻隔的“发展堵点”。“五项管理”政策实施以来,校园内的手机监管与校园外的“手机自由”形成鲜明对照。此外,乡村少年儿童在学校中形成的“儿童经验”如何有效突破学校围墙,从学校教育空间自然延伸至乡村社会生活空间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历来是乡村教育的难题所在。究其根本,是因为乡村学校教育空间与乡村自然社会空间之间存在堵点。学校教育主要朝向学习、考试、升学等,与乡村自然社会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与阻隔。为此,引导乡村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使用手机,固然要加强引导,培养他们面对现代信息媒介的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还需要学校立足于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直面数字化生存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冲击与挑战,引导乡村少年儿童在乡村社会文化的“现实贫瘠”和网络文化的“虚拟丰富”之间的巨大反差中,建构具有生长性与生命力的经验,使学校开展的活动能够有机延伸到乡村社会生活空间中,避免一堵了之的简单思维和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

乡村学校要立足于发展媒介素养的未来之翼,补足乡村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短板”。乡村学校发展要立足乡土、面向未来。暑假不断重演的“手机争夺战”,不仅反映了乡村少年儿童在媒介素养上的不足,也体现了乡村社会中父母、祖辈等面对数字化浪潮时的无奈。作为未来公民的乡村少年儿童,有必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较高的媒介素养。就根本思路而言,必然是在真实的数字化生存中发展媒介素养,在发展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反思数字化生存。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农村学校的媒介教育投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技术与数字重构学校教育环境。二是加强乡村教师引、培、管、用,全面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观念与能力。三是系统构建面向乡村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课程,加强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实提高乡村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




上一条:引导未成年人理性追星势在必行
下一条:筑牢学生心理健康 “防火墙”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常用链接: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
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
网站二维码
山东省学校安全协会官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53号 电话:0531-86965860
Email:sdsxxaqxh@163.com 鲁ICP备2020042379号-1